挪用公款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指公职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将国家或公共财产挪作私用的行为。挪用公款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也破坏了公共规则,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因此,针对挪用公款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将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必须依法受到惩处。其中,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按照犯罪行为处理,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在挪用公款数额较小的情况下,也应当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规定,具体的行政处罚可以包括责令退赔、罚款等。
而就立案成功的问题来讲,其实不是挪用公款的数额大小所能决定的,而是需要具备充足的证据和证明。如果能够提供确凿的证据,例如银行账目对账单等,证明公职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将国家或公共财产挪作私用,那么无论挪用的数额大小如何,都可以成功立案。因此,如果您发现了公职人员挪用公款等不当行为,应尽快向当地相关部门举报,并提供充足的证据,以便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