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是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的行为,因此肯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对于轻微的挪用公款行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判缓刑。
首先,缓刑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免受执行刑罚的限制,即判决时并不直接执行刑罚,而是给予被判刑人在一定期限内保持良好行为的机会。因此,挪用公款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太大的社会影响,没有危害到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被判定为挪用公款罪的人,可能被判缓刑。
其次,判决人员会从被判定人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是否给予缓刑,比如判决人员会考虑被判定人是否有认罪悔罪的态度,有没有主动退回挪用的公款,是否有自首情节,是否有其他有效的法定自首或者告发案情等方面的情况。
最后,被判缓刑的人除了需要保持良好的行为,遵守法律法规,还需要配合判决人员进行定期的社区矫正和监管,期间不得再犯罪行为,否则将取消缓刑,立即执行原判刑罚。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如何判缓刑,需要考虑被判定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其犯罪行为的轻重程度,认罪悔罪态度,是否有退回挪用的公款,是否有自首情节等等,只有在情节比较轻微并且有保证良好行为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才能判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