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共事业的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职务上的权力或者职务上掌管的公款、公物、公用车等,非法占有或者占用公款、公物、公用车等的行为。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他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损失,对公众信任和道德建设等方面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挪用公款行为必须严格追究。
对于挪用公款的数额,一般来说法律是有具体规定的。在刑法中,挪用公款数额达到一定标准,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涉及挪用公款的犯罪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具体的标准如下:
轻度挪用公款 :挪用公款数额在10000元以下的,属于轻度挪用公款。这一行为的刑罚一般会较轻,可能会被判处缓刑或者轻罚金。
中度挪用公款: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属于中度挪用公款。这种情况属于普通的贪污行为,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
重度挪用公款: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属于重度挪用公款。这种犯罪属于特别严重的贪污行为,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挪用公款数额较小,也是一种道德败坏、违法行为。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问题,切实加强监管力度、落实管理制度。仅仅想挪用公款只会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利益,对于长期发展并没有帮助。同时,电脑等技术的普及也为防范挪用公款提供了很强的工具支持,各级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应该利用技术优化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防止挪用公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