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上建设住房和生产设施,供农户居住和生产所用的土地,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实行农村宅基地制度,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管理不规范,一些地区长期存在宅基地难题,如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清、规划不合理、违法占用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宅基地确权工作,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对于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明确规定,并强制进行土地权益登记。截至2021年,全国农村宅基地确权率已达93%以上,其中31个省份的确权率已经达到100%。
宅基地确权的完成,对于解决宅基地问题、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增强农民土地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宅基地的所有权得到确认,农民的产权得到保障,可以避免宅基地被非法侵占或半合法占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宅基地确权可以避免不合理的粗放用地,控制土地过度扩张,规范土地利用,有助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环保治理,实现农村土地高质量发展。
尽管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部分地区的宅基地仍存在权属纠纷和管理混乱,一些群体、非正常居住者等仍存在宅基地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力度,逐步加强宅基地的管理和保障,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宅基地政策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