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是指在公共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担任职务期间,利用职权便利,将公款用于个人目的或者其他不合法用途的行为。在我国,挪用公款是犯罪行为,根据挪用金额的大小,可能会被判处不同的刑期。
挪用公款20000元的行为,属于较轻的刑事犯罪,一般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等轻刑罚。具体的刑期长度,还需要根据犯罪情节以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综合考虑。
在我国刑法中,《刑法》第272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这一规定,对于挪用公款20000元的行为,处罚应该是比较轻的,如果没有其他情节加重的情况下,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可能性比较大。
除了刑期长度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挪用公款对于国家财产和公共利益的危害。如果挪用公款行为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或者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么将会适用到更严厉的刑罚,包括可能会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等。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无论挪用金额大小,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挪用公款20000元的行为,一般可能会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等轻刑罚,但具体的判决结果还需要综合考虑犯罪情节和法律规定。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于公款的管理和监督,维护国家财产和公共利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