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更加危害性极大。挪用公款的概念是指在行政、财务或者经济活动中,将公共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者企业团体的公共资金或者其他财产挪作私用或者由公款付款改为私人担负的行为。挪用公款不超过三个月是否会被立案,这个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我国,挪用公款是犯罪行为,必须要受到法律制裁。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条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挪用公款的情况严重与否,将直接决定被建立案件或是直接被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挪用公款不超过三个月,那么是否会被立案需要看情况。但实际操作中是不会被立即查处的,但不排除个别情况。行政机关和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和内部审计制度,严格执行会计和审计法规,加强对公款的管理和使用。同时,应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财务违法行为,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制止,通过加强法律维护,让行贿、行贿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公款挪用的风险,实现政府和企业的稳步发展。
总之,挪用公款是违法行为,不管挪用的金额是多少,都应该被严肃对待。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控制预算,建立审计制度,加强对公款的管理和使用,同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公款能够安全合理地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挪用公款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