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安置房是指政府将拆迁的房屋居民进行安置的一种方式,通常会在城市的郊区建造,因此其通常被称为郊区拆迁安置房。然而,在拆迁安置房中存在着公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多数购房者都会感到无法接受,认为这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
公摊是指建筑物中共同使用的部分,如楼道、电梯、公共场所等等。在拆迁安置房中,道、电梯、公共场所均被划分为公摊。这种情况会使购房者觉得自己花钱买到的房子面积不符合实际,并且支付了无法确定的公共部分费用。那么,在法律上,拆迁安置房中的公摊是否合法呢?
根据《物权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房屋买卖需要明确其所有权范围和实际面积,以及相关的物业费、居民委员会费等等费用,购房者也应当负担相应的费用。而在拆迁安置房的交易过程中,购房者需要签订相关协议,并在合同中详细说明公摊部分。如果购房者对公摊部分不满意,可以通过协商或者向相关部门投诉解决,避免因此而失去合同权利。
当然,也会有建筑商或者开发商垄断市场、强迫购房者缴纳公摊部分费用的情况出现。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购房者有权拒绝支付相关费用,同时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这类违法行为。总体而言,拆迁安置房中的公摊是否合法,主要取决于交易双方的协商和合同中的条款。如果购房者在签署合同时没有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就会导致公摊费用的合法性问题。为此,购房者在拆迁安置房购买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阅相关合同,避免自己因为不注意而失去合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