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户籍居民在乡村土地上的住房用地,是农村居民的居住和生产活动的场所。在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过去,农村宅基地的保护并不够全面,许多农民的宅基地被侵占、猫腻和滥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现在农村宅基地的保护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具体来说,目前农村宅基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法规对农民宅基地的保护得到了明确。《宅基地条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制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属于户籍所在地农民,严禁侵占或者滥用宅基地。
其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宅基地的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加强土地管理,禁止随意转让、出租宅基地,严禁违法占地建房,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等等。同时,还设立了宅基地管理部门和监督机构,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宅基地的安全和稳定。
第三,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农民持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都是由法律保障的。谁也不能强行占用、剥夺农民的宅基地,也不得以任何形式阻挠农民宅基地的正常使用和处置。
所以说,农村宅基地可以保存。但是,由于农村宅基地的使用不规范、乱建房等问题还存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宅基地的维护和监管,遏制违法行为,保障农民宅基地的各项权益,促进宅基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