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属于贪污犯罪之一,是指公职人员将本应用于公共事务的财物(包括非公共事务中取得的)占为己有或用于个人或他人事务,或者违反规定使用或处置公共财产的行为。挪用公款的数额有多大,是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那么,具体来说,挪用公款多少会提起公诉呢?一般认为,挪用公款的数额达到一定程度,就能被视为违法犯罪。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一般认为,挪用公款数额超过5000元即构成犯罪,可以判刑。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提起公诉,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实际裁定,根据案件的性质、危害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判断。例如,挪用公款的数额虽然比较少,但如果属于多次分批挪用,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也会被认为是严重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对于挪用公款这一行为来说,不管数额多少,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希望所有职务人员要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珍惜公共财产,合法使用和管理公共财产,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