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在我国法律中,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挪用公款构成犯罪的情况有很多,其中包括贪污、挪用公款、挪用特定款物等。刑法规定了处罚的幅度,主要取决于挪用的数额大小、情节严重程度等因素。
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小,不属于犯罪行为,警方可能会以违法行为处理,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但如果挪用的数额较大,达到刑法规定的犯罪标准,警方将会立案侦查,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一千多元的挪用公款,如果被认定构成犯罪,可能会被依法追究挪用公款罪的责任。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挪用公款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为人民币5万元以上,如果达到这个标准,挪用公款将被认定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根据危害程度和情节严重程度,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档次:
一档为数额较小的挪用公款罪,如果挪用公款数额不到50万元的话,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监禁、拘役,处以罚款等。
二档为数额较大的挪用公款罪,如果挪用公款数额在5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在100万元以上,可能会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是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档为特别严重的挪用公款罪,如果情节特别严重或者公款数额极大,可能会被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同时被处罚金。
总体而言,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对于挪用公款罪,无论其挪用的大小金额,都是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因此,减少挪用公款行为的发生,提高社会公正正义,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