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是指以职务便利,将公共财物占为己有、挪用、侵占或者虚报冒领、套取借贷、违规发放等行为,数额较大的,构成刑法上的一种罪名。因为涉及公共财产,挪用公款罪在我国是极为严重的刑事犯罪,严重者可能会被判处高额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有期徒刑等刑罚。
那么具体来说,挪用公款罪需要多少钱才能构成犯罪呢?在我国法律中,挪用公款罪的罪名是由犯罪数额的大小决定的。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数额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
一、数额较大,涉及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二、数额巨大,涉及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
三、数额特别巨大,涉及1000万元以上的,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上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以上规定,挪用公款罪的涉案数额越大,则刑事责任和刑罚就越重。据统计,近年来,一些公共职务人员以及企业高管等人员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而被公安机关查处,所涉额度往往都是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以上,这些涉案数额在我国法律中都属于数额巨大或者数额特别巨大的范畴。
总之,挪用公款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尽管涉案金额在法律上有具体的标准,但实际上,其涉及到的公共财产及社会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持清正廉洁,对社会、对自己都负责任的态度,不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