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民在其家庭承包土地上建造住房居住的土地,是农村家庭生活的基础设施之一。当前,我国存在着很多农民拥有宅基地但无法确权的问题,这既造成了农民的财产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也限制了农村建设和农民的城乡融合过程。那么,非农业能否确权农村宅基地呢?
首先,非农业可以通过合法手段购置或者租赁农村宅基地,并获得确权。因为在土地管理法中,规定了非农业人口可以在农村购置或者租赁宅基地。这为非农业人口确权农村宅基地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这种不断提高市场化水平的方式,却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其次,将农村宅基地改为市场性住宅,通过商品房销售进入市场流通并获得确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确权的问题,同时有助于推动农村城市化,但对于农村这种“灰色空间”中博弈权益的调整可能带来不小的挑战,例如农民的集体土地纠纷、房地产商的压价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的介入和调整。
最后,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扩大非农业人口在农村宅基地上的权利,并保障其权益。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非农业人口落户政策,针对特殊的人群可以考虑在宅基地上建造住房。同时,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三权的划分,并实施“集体土地建租购并举”的政策,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综上所述,非农业确权农村宅基地是可能的,但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市场、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由政府主导引导。只有在不伤及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农村宅基地产权的完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