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擅自将公款用于个人或者其他不当用途。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职业道德,也涉嫌犯罪。对于公款的使用、划拨、管理等方面,严格的制度监管和审计管理是防止挪用公款的基本手段。以下是几种查挪用公款的方法。
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机构内部人员审计机构自身与挪用公款相关的情况。内部审计需要建立独立的审计制度和组织,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小组可以通过审计工作人员对账目的稽核、现场抽查、对核算方法的审查以及对内部管理制度的遵守情况等多种手段进行查核,发现并推进问题的整改。
2.审批、支付、备案抽查:审批、支付、备案是公款使用的必经之路,相关制度中一般设有审批、备付、备案等环节,可以在这些环节设置抽查机制,进行抽查监督公款使用情况。对于重点监控对象如高层领导、财务人员和业务骨干,可以设定专项抽查机制,实现动态监控,增强监管效果。
3.账目审查:账目审查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查挪用公款方式,包括财务审计、监管审计等。审计整个机构的财务账目,查核实际支出是否符合公款用途规定,一旦发现不妥之处,可以及时通报机构管理者,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举报:如果有人知道机构内部有挪用公款行为,可以向机构内部的组织架构、纪检监察机构、有关监管部门或者有权机关进行举报。举报时需要提供有力的证据,举报人对挪用公款涉嫌重大犯罪的,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这种方式是对违纪者和违法者施加有效的打击,但也要注意举报人在举报时的安全风险,以及举报明确目的是遏制不法行径还是实现“钓鱼执法”的快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