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上的农民个人或家庭拥有的住宅用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试点实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宅基地的划定方式是基于传统耕作方式和定居习惯,由村民议决,并经过上级部门确认。然而,宅基地的标准和规定还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宅基地的面积不够、位置偏远、容易被侵占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采用卫星定位技术对宅基地进行精准测绘。1998年,国家开始开展“621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张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这张数据库是基于卫星遥感、GPS、数字地形分析等高科技手段生成的,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十分精确且完整,包括土地、地形、水文、交通、城镇、农业等层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支持,并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卫星定位技术还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不少地方的宅基地已经通过卫星定位测绘的方式进行登记和认证,从而确保了农民的宅基地的合法性和权益。同时,这也有利于防止宅基地的非法侵占和乱占,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农村宅基地定位工作至少是在1998年开始进行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卫星定位技术将会在农村宅基地的测绘和管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农民的权益和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