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以个人名义非法占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集体团体的公款,属于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在我国,挪用公款是违法行为,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通知》等。
对于挪用公款,一般会采取以下法律措施进行处理:
1. 刑事责任。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属于犯罪行为。一般情况下,数额在500万元及以上或挪用公款后用于违法活动或造成严重后果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将被判处监禁,罚款等形式的惩罚,情节轻微者也可以适用劳动教养等行政处罚。
2. 行政处罚。对于犯罪行为轻微的挪用公款行为,会被认定为行政违法行为,并被加处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形式包括警告、处罚款、吊销许可证或撤销执照等。
3. 民事责任。挪用公款给国家机关、企业或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赔偿相应的损失。
总之,挪用公款会受到刑事、行政和民事相应的处罚,情节越严重相应的处罚也会更加严厉。同时,为了预防挪用公款的行为,需要建立一个严密的监督机制,对相关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款真正用于公共利益,保障国家机关、企业和集体团体的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