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是犯罪行为,还是一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果被判定挪用公款罪名成立,将会受到相关刑事处罚。在我国刑法中,挪用公款罪的认定标准比较严格,除了涉及到挪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公款之外,还必须存在违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因此,定罪量刑具有相对的严谨性。
因为挪用公款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财产的使用,所以惩罚比较严厉。目前,刑事法律适用中为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规定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的“单位挪用公款、公物、集体财产或者非法占有集体财产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以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以拘役或者管制。”
由此可见,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不仅要受到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处罚,还必须缴纳罚金。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单位挪用公款、公物、集体财产或者非法占有集体财产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会被判以罚款,且数额不少于挪用数额的一倍,但不得超过三倍。同时,挪用公款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根据挪用金额的大小、具体情节的严重程度等不同情况,其刑事处罚幅度也各异。
总之,挪用公款罪是我国法律严格禁止的行为,不仅会受到刑事处罚,还要缴纳罚金作为经济赔偿。对于挪用公款等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依法严惩,才能维护公共利益的权益,切实保护全社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