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指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农村居民在集体土地上取得的用于住宅、生产、生活等用途的土地。根据《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办法》,宅基地不得出租、出借、转让、抵押、赠与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使用权或者处分房屋等建筑物。事实上,农村宅基地的自由买卖一直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
为什么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农村改革前,很多农业户口没有落实土地产权,而是以现场占地的形式使用土地。由于宅基地的法律地位在很长时间内是没有明确的,所以很多人在自己的宅基地上搭建了房屋,但并未进行规范化的土地证办理。
在此基础之上,一些人私自将自己的宅基地进行买卖等行为,这也让很多人模糊了对宅基地的法律认识。当然,在某些地方还是存在一些规范的宅基地买卖行为,在确实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工商部门可以赋予其经营执照,即营业执照,如以宅基地为代购、代办等为主营业务的个体工商户。
但是,一般情况下仍不允许民间私下的宅基地买卖。因为宅基地土地权属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任何个体都不能独占、归置或者私有化。同时,买卖宅基地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法律问题,例如房屋权属、交易合同等法律事项,一旦出现纠纷,更令双方的法律纠纷难以解决。
总之,农村宅基地仍不允许买卖,这是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对于那些因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规范办理土地证的村民,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进行土地产权的确权,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