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或机关单位挪用属于国家、集体或他人的财物,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一种严重的职务犯罪行为。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挪用公款违法行为属于刑事犯罪范畴,需受到刑事制裁。
刑法对挪用公款的刑罚做出了明确规定,如果数额较大,根据其金额不同,处罚也不同。如果挪用金额在10万元以下,属于轻微情节,最高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如果挪用金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属于一般情节,最高可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挪用金额在50万元以上,属于较重情节,最高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死刑。
根据案例分析,挪用公款88万元的罪犯可能会面临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判刑。当然,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法院裁定的具体情况和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可能会适当对刑期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违法行为,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财产利益,严重影响了公信力。因此,必须依法严惩不贷,使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也让公众重新树立起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和信任。同时,也应引起公职人员和单位的警惕,提升职业操守,加强内部管理,更好地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