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务员或者其他担任公职的人员在行使职务时,将属于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或者挪作他用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损害了公职人员形象,也违反了法律法规。
在我国,挪用公款是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受到刑法惩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那么,挪用公款的最低限额是多少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规定,挪用财政资金的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挪用、挤占、窃取、骗取财政资金,以及用公款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行为。该条例规定,挪用公款的限额分为以下三级:
第一级,挪用金额在1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属于普通的违法行为,情节较轻,可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第二级,挪用金额在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属于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对其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也可以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级,挪用金额在50,000元以上的,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一般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的最低限额是在100元以上。对于挪用公款的行为,不论数额大小,都应该依法追究责任,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