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以个人名义或使用单位权力,将公款用于个人或他人私人利益,非法占有或者挪用国家、集体或者社会公共财产的行为,属于职务犯罪之一。在我国刑法中,挪用公款被归类为贪污罪,属于滥用职权罪的一种。那么,挪用公款犯罪应如何裁判呢?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主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情况。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犯罪事实的情况,应该做出相应的刑事处罚。
轻度挪用公款罪:指犯罪金额较小,但超出了公权力职务的范围,而挪用公款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负面影响。对于轻度挪用公款罪,应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轻度刑事处罚。例如:罚款或者拘留。
中度挪用公款罪:指犯罪金额较大,虽没有对社会造成过大影响,但已经对利益造成了严重侵犯。对于中度挪用公款罪,应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表现情况,判处1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重度挪用公款罪:指犯罪金额巨大,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体现出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于重度挪用公款罪,应该判处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情节严重,可以判处死刑。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属于严重的职务犯罪,应给予严肃的打击和制裁。应根据犯罪的情节和严重程度,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起到震慑和惩罚作用,对于防止职务犯罪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公职人员,在职务行使中必须时刻谨记职责和制度,规范管理公款,防范挪用公款问题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