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无论男女,达到18岁即被认为是成年人。作为成年人,他们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然而,年龄虽然是法律认定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年龄不是衡量个人是否具备抚养权的唯一标准。
在中国,法律规定,儿童的抚养权分为以下几类:
1. 父母抚养权。当儿童年幼无法独立生活时,父母具有抚养权。具体来说,未成年子女达到18周岁以前,由父母共同行使抚养权。如果父母离婚,抚养权通常由父母中有一方行使。但是,如果一方父母有爱滋病、结核病、肺结核病等危害儿童健康的情况,法院可能会剥夺该方抚养权,强制让其它一方担任抚养人。
2. 祖父母抚养权。在某些情况下,祖父母可能会担任抚养儿童的角色。比如,当父母离世、失踪,或者父母离婚后再婚,而生活不适合儿童成长时,祖父母可能会承担抚养责任。
3. 其他抚养人抚养权。儿童的抚养问题可能还会涉及到更加复杂的情况。比如,孤儿或弃婴通常由孤儿院或收养家庭抚养;或者亲生父母不愿或不能承担抚养责任时,法院可以指定其他人担任抚养人。
总的来说,年龄并不是唯一决定抚养权的因素。在法律程序中处理这些问题,还需要考虑儿童的家庭背景、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22岁是否具备抚养权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如果22岁的年轻人还不能独立生活,需要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来生活,那么父母或其他人依旧具有抚养权。如果22岁的年轻人已经可以独立生活,并且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就不存在抚养权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