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在我国的法律中也被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一般情况下都会判刑。但是,具体是否判刑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挪用公款的具体数额、挪用的对象、挪用的情况以及挪用者的态度等等。
首先,挪用公款的数额是评定罪行轻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挪用的数额非常小,只是一些零碎的公款,那么可能只会受到行政处分,而不会判刑。但是如果数额非常大,甚至涉及到数百万元或以上,那么无疑会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罪行,很有可能被判刑。
其次,挪用公款的对象也是评定罪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挪用的是个人的财产,比如私人银行账户或者个人公款,那么被起诉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但是如果挪用的是国家或者公共机构的资金,那么被起诉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第三,挪用公款的情况也是判断是否判刑的另一个方面。如果挪用公款是为了个人利益或者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那么很可能会判刑。但是如果挪用公款是出于无奈的情况,比如为了支付医疗费用或者借款,那么被判刑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最后,挪用公款者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挪用公款者态度认真,积极与司法机关配合调查,且主动退赔被挪用的公款,那么被判刑的可能性也会减小。
总而言之,挪用公款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一旦涉及到刑事犯罪,后果就非常严重。但是具体是否判刑,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对于那些无意挪用公款,态度认真、积极配合调查的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酌情处理,减轻其处罚。至于那些恶意挪用公款的人员,就无论如何都会被判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