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和安置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其中最为引发争议的问题就是小产权房。小产权房是指在拆迁时,原来的居民自己私自建造的房屋,由于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因此属于违法建筑。而现在拆迁部门在给原来居民安置时,会提供另一套小产权房,这种行为究竟违不违法呢?
从法律角度来说,小产权房是属于违法建筑,没有合法的房产证书,通常情况下不能够进行买卖、继承和抵押。因此,对于拆迁安置中提供的小产权房,其合法性自然也是十分有争议的。一些人认为,拆迁安置中的小产权房不具有合法性,因为只有通过法定程序进行的容积率协商、规划调整、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流程,原来的居民才有资格获得新的住房。
然而,还有一些人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当地政府的拆迁安置是规范化的,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还会照顾原来居民的利益,因此提供小产权房并不是违法的行为。而且,在某些城市中,拆迁安置中的小产权房已经被认可并且推广,这意味着政策和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小产权房的合法性。
总的来说,拆迁安置中提供小产权房的合法性还是存在争议的。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些地方可能会允许这种做法,而在其他地方,这种做法则可能被认为是违法的。最终,在处理拆迁安置中的小产权房问题时,应该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达到对拆迁安置对象的公正和合理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