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安置房,顾名思义,是指由政府为了进行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对一定范围内的房屋进行强制拆迁,并为被拆迁的居民提供重新安置的住房,以解决居民“无家可归”的问题。因此,拆迁安置房实质上是政府的公益性质,其销售和交易受到一定限制。
一般来说,拆迁安置房并不存在“限售”这一情况。这是因为政府出于弘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拆迁安置房设置为用于解决居民过渡性住房需求的一项公益性物业,而非商品房。从政策上来看,拆迁安置房主要应对被拆迁居民的居住、生活紧急需求,所以政府在规划和建设拆迁安置房时,通常明确规定不得转让、出租和变更用途等条款,防止开发商和投资商以过高的价格从政府手中购买拆迁安置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城市中的拆迁安置房却存在着“限售”这一局面。一方面,拆迁安置房数量不足,居民需求大,导致有人拥有“多套”安置房;另一方面,一些不法中介为了牟利买下拆迁安置房,再以高价转手销售,给不知情的购房者带来财务损失和无法居住的后果。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约束,防止不法分子趁机借此谋取不当利益。
综上所述,拆迁安置房实质上是一种公益性质的物业,不存在限售问题。但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政策漏洞,炒作拆迁安置房,加剧市场混乱,需政府加强监管和制约,维护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