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是指夫妻之间在实际上并未解除婚姻关系,仍继续居住在一起并暗中共同生活的情况。假离婚背后往往会涉及到财产分配、避税等问题,而假离婚补充协议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应,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
首先,假离婚本身是违法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离婚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并要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经法定程序离婚所签订的协议才具有法律效应。因此,假离婚补充协议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若该协议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分配财产或逃避税务,那么其法律效应很可能会被否定。
其次,如果假离婚补充协议仅仅是概括性地描述各方间的协议,而没有经过具体的约定,并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也不包含具体的财产分配方案,那么这种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应,无法作为明晰权利义务和财产分配的有效参考。
最后,如果假离婚补充协议经过具体的约定,并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财产分配方案,那么其法律效应同样要受到法律制约。如果该协议的约定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了夫妻的合法权益,并且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那么该协议的法律效应也会被否定。
总之,假离婚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应要靠具体情况来认定,协议本身是否违反法律规定,是否影响公共利益,以及签订协议的真实意图和合法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