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领导人员占用和使用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财物或资金或者侵吞、截留、挪用公款,情节严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公务员的职业操守,也会导致国家财产的浪费和损失,甚至损害公众的利益,因此在我国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挪用公款的行为涉及多个法律条款。最基本的法律条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行为触犯的法条包括:贪污罪、侵占罪、受贿罪以及行贿罪等。
除了刑法,我国还有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挪用公款行为的定义、预防与惩治、追责与赔偿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除了法律条款,我国还有相关机关和部门进行行政管理的规定,例如: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审计部门的审计制度等,这些制度都对国家财务赤字、预算缺口以及其他财务盘踞等问题进行监管,严格规定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加强对政府、公共单位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涉及到多种法律法规。只有依靠全面、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挪用公款这一社会痼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确保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