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涉及到公共财产的利益问题。因此,在我国刑法中,对于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量刑标准。一般情况下,根据挪用公款的数额和具体情节,涉及的刑期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行为,会被认定为“挪用公款罪”。根据《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最轻的判刑标准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还可能会被判处罚金。而随着挪用公款数额的增多,判刑标准也会相应增高。例如,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挪用公款罪”,最重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
因此,对于挪用公款17万的行为,具体的判刑标准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节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是初犯且具有坦白情节,或者是没有造成明显的社会危害,一般情况下,判处三年至五年的有期徒刑较为常见。但如果犯罪情节恶劣,或者是在职务、职业等方面滥用职权,甚至是出现了涉及国家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情况,那么刑期也有可能相应增加。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个危害性相当大的犯罪行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念和法律观念,真正做到对公共财产的爱护和维护,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