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我国农村居民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的住宅用地,它是农民切实享受土地财富、促进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农民与土地之间公平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宅基地制度的缺陷,导致很多宅基地面积不明确,甚至无法继承,这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8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管理规定》,该规定对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和明确。
宅基地面积确权归属是一个必要的程序,该归属需要通过登记管理机构来实现。在确权登记过程中,农民应按照市场价格确定宅基地面积,登记机构将审核、验收并发放《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证》,确权登记完毕后,该宅基地面积就归农民所有。
而这一程序的管理,由县级以上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确权登记的应用,也是需要在全面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土地清产核资和宅基地集中连片耕地等方面付诸实施。
总之,宅基地面积确权的确切归属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归管机构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管理,确保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稳定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