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是离婚后双方达成的一份协议,协议中通常包含了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财产划分等条款。在离婚协议达成后,各方必须按照协议书上约定的条款进行履行。
其中,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是双方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通常情况下,离婚协议中约定的财产划分条款涉及了夫妻双方共同拥有的房产、车辆、存款、股票等各类财产。因此,对于这些财产的分割,往往需要夫妻双方进行协商,才能达成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分割方案。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双方达成的离婚协议中约定的财产分割条款可能出现一方拒不履行的情况。比如说,在约定的期限内,对方一直不给付协议中约定的款项,或者只付了一部分,而无法另一方有所作为。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
首先,协议中约定的财产划分条款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商后达成的共识。如果一方拒不履行协议的话,另一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索。法律规定,如果协议中约定的相关款项不能正常支付的话,对方有义务按时支付全部款项,否则,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追找,追找费用及拖欠一直产生的利息。
同时,如果在离婚协议中约定了财产分割款项的支付方式,也应该如实履行,否则也可能面临法律制裁。比如,在协议中约定了应当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款项,但是拒绝用此方式支付,结果导致另一方因提取不了现金而产生额外的损失,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处理。
最后,如果一方拒不履行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款项,也可以通过民事执行程序追找其财产,以此保障自己的权益。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需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行事,否则不仅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反而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总之,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应该是夫妻双方基于公平公正原则达成的协议。在实际履行中,双方要遵守协议,如有任何争议,都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处理,以期实现合法权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