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或者其他受到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管理的人员,以虚假的方式,将国家财产或者其他公共财产侵吞、盗用或者挪为个人或者其它个人使用的违法犯罪行为。如今,挪用公款已成为公共财产犯罪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那么,理论上说挪用公款一万是属于违法行为,如果定罪的话,是有可能被判刑的。
第一,挪用公款违法性的认定,从法律上来说挪用国家公共财产、人民群众捐赠的财产,其本质就是侵占国家财产和人民财产。因此,挪用公款属于侵财罪的范畴。一旦公款发生挪用,则必然触犯了国家法律,肯定是违法行为。
第二,具体的惩罚力度和刑期长度,对于挪用公款的情形,建议公安部门应该根据挪用的金额来量定需要惩罚的严重程度。一般而言,挪用公款的金额越大,犯罪情节越严重,刑期就越长,罚款金额也相应增加。一般来说,如果挪用金额在一万以下,法律是可以认定为轻罪,判处拘留或者罚款。但是如果挪用金额超过一万,就可能会被认定为“数额巨大的情节特别严重的罪行”,判处较重的刑期,并处以巨额罚款。
因此,综上所述,挪用公款一万会不会被判刑主要取决于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挪用金额的大小以及法律的惩罚力度等综合因素。但是,不管金额大小,挪用公款都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旦被认定挪用公款,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建议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要碰触到这类犯罪行为,做一个守法的良好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