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指的是将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费资金,用于个人或者其他用途,与岗位职责无关的行为,也就是将本应该用于公益事业或者公共设施维修等方面的资金挪作他用。挪用公款违反了国家财经法规,不仅损失了国家的经济利益,而且违反了公务员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那么,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是否是犯罪呢?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挪用公款行为属于职务侵占罪的范畴。职务侵占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占有公共财物或者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依据我国《刑法》规定,职务侵占行为无论数额大小均属于犯罪。因此,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同样是犯罪行为。
对于挪用公款的数额大小,我国将其分为三个等级:(1)金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2)金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3)金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不同的数额大小会影响到职务侵占罪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标准。
就职务侵占罪的量刑规定而言:如果挪用公款数额在第一等级,可能会被判处一年以下拘禁、管制或者罚金;如果数额在第二等级,可能会被判处一至五年有期徒刑,此外还会面临罚金等处罚;如果数额在第三等级,则将会面临最高10年有期徒刑,此外还会面临罚金等处罚。
总之,无论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还是较小,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需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对于挪用公款的行为,我们应该更加强调职业道德和诚信,让公共财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