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挪用了公款,他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这是对公共资源和税款的浪费和盗窃,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但是,如果这个人在意识到错误后立即采取了纠正措施,并主动归还了所有的被挪用款项,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被追究法律责任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挪用公款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无论挪用多少,都涉及到违法行为。因此,即使已经归还了被挪用的公款,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是第一次发生,并且违法金额比较少,那么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采取行政处罚、警告等轻微处罚的方式处理的。但是,如果违法金额比较大,或者情节比较严重,就需要进行刑事追究和判刑了。
那么,如果已经挪用了公款怎么办呢?首先,要立即停止挪用行为,并尽可能多地归还被挪用的公款。在归还公款的同时,还应尽量争取受害者的谅解,以减轻自己的法律责任。另外,还要主动向相关部门、上级领导、纪检等机构出示证据,证明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并表示愿意接受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能够主动举报自己的行为,可以作为自首情节获得宽大处理。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应该尽早停止行为,并尽可能多地归还被挪用的公款,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通过主动出示证据和自首等行为,争取宽大处理,减轻自己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