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也称为侵占公款或占用公款。挪用公款的行为主要是指当事人在职务上使用他人的钱财,而没有得到合法的授权,也没有得到明确的批准,这时候就涉嫌违法犯罪。通常情况下,比较严重的挪用行为会导致当事人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那么累计挪用公款多少钱会判刑呢?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小的行为,可以采取行政处罚方式进行解决,通常情况下行政处罚的数额较为有限,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00万元。如果挪用公款金额较大,就会轻易导致刑事责任的追究,这时候需要进行刑事审判。刑事法律规定,对于挪用公款数额不超过100万元的行为,可以以犯罪嫌疑人的名义进行拘留、审查和侦查等。但是如果造成了财政损失或者重大社会影响,那么最终会面临判刑的可能。
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累计数额达到10万元以上,就会构成犯罪行为,因此需要接受法律的惩罚。具体判刑的标准还要根据当事人的犯罪情况、所涉及的金额、具体的影响等因素来进行权衡和判断。如果判决确定,所涉及的数量在10万以上,那么就会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判处长达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总之,挪用公款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它严重侵犯了国家和个人的财产利益,影响严重。因此,在避免挪用公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此类行为的打击,让犯罪得到严惩,同时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