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地方政府管理的不到位,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工作长时间停滞不前,导致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逐渐加速。2018年底前,全国已完成6亿多宗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基本消除了“无证农民”的现象。
国家对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高度重视,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管理和保障权益。例如,明确了宅基地用途不得转让、出租、抵押等行为,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成立了农村宅基地权属登记信息管理中心,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了宅基地管理与监管;并通过云端技术实现确权数据共享,保障了全国联网的目的,让一张宅基地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查询、验证、核查。
当然,总有个别情况例外,有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确权工作进展较慢。同时,确权登记的时限也在逐步推迟。但总体来看,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国家也加强了监管和数据共享,让确权工作全国联网成为了现实,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