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将公共财产转移为自己或他人所有或者用于其他用途,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体:主要指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单位中的工作人员。
二是客体:指的是侵占或者挪用的财物是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的负债,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资金、财产、薪水等。
三是行为:行为以挪用、占有、使用、担保等行为为主,包括企业领导人员挪用公款投资个人经营项目、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赌博、高官挪用公款购买豪车等行为。
如果认定某个人已经构成挪用公款罪,就可以进行起诉了。具体起诉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搜集证据:侦查机关需要详细调查,搜集证据。收集证据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包括查阅账目、审查银行流水、调取通话短信记录等等。
2. 确认案件性质:侦查机关确认案件性质,是否属于挪用公款罪,根据刑法法律确定是否有罪的情况下发起起诉。
3. 提起起诉:在收集清楚证据之后,侦查机关会将证据传递给检察院,检察官将核实证据,法院通过庭审公开听证,认为证据确凿,便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开庭进行审判。
在挪用公款罪的起诉中,要充分确认主体、客体及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只有证明被告已经构成犯罪,才有可能对其提请公诉。一旦被判定挪用公款罪名成立,将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可能面临刑罚、罚款或两种同时处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