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务人员或其他单位人员占有、使用或转移财物,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挪用公款是一种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会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因此,我国法律对挪用公款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挪用公款是累计的。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挪用公款有三种情形:挪用一次不超过2万元的情形,属于行政处罚范围,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挪用多次或超过2万元的情形,属于刑法范围,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挪用国有企业、机关或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公款或公物达到大数额或属于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第三种情形,如果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发现挪用公款的金额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而是累计的,那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惩罚也将被加重。累计挪用公款的情况表明,违法者长期以来都没有遵守法律法规,这种行为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执法的过程中,司法机构会对其进行严格的惩处。
总之,挪用公款不管是多次还是一次,只要涉及到违法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是累计的,惩罚将更加严厉。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时刻保持清醒,不得触犯法律行为,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