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是离婚双方达成的书面协议,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如果离婚协议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或公序良俗等政策规定,该离婚协议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
在我国,婚姻家庭法规定,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应当依照平等、自愿、协商和公平的原则进行,离婚协议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如果离婚协议中的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比如合同中的协议涉及到违法行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比如,离婚协议中涉及到违法的虚假保密协议、放弃抚养权等让其中一方承担不能有理辩解的过度经济负担,这样的离婚协议就是不有效的。此时,离婚双方的财产分割或孩子抚养权等,需要依照家庭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此外,离婚协议的违反公序良俗、社会良知的内容,也会导致其失去法律效力。比如夫妻间的人身侮辱、恶劣行为等,离婚协议中将这些行为描写成合法的强制性规定,就容易违反公序良俗,导致该离婚协议失去法律效力。
综上所述,离婚协议在保证合法性、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性的认可。离婚协议涉及到离婚双方的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等,涉及到广泛的社会利益和道德伦理底线,在缔约时务必要慎重通盘考虑,方能达到有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