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由农村居民使用并占有的土地,用于建造住房和生产经营活动。它是解决农村居民住房问题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政策措施。为了保障农村宅基地使用者的权益,政府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并规定了一系列确认、批准和发证程序。
首先,农村宅基地必须经过确认程序,确认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定代表人行使。确认时,应征得土地使用权人同意,按照规定程序公告,并听取公众意见。确认的农村宅基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具备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确认通知书是确认结果的正式文件,确认后即可开始使用农村宅基地。
接着,农村宅基地使用人需要进行土地确权和领证。农村宅基地的确权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即对农村宅基地使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使用范围、权利及其承担的义务进行确权。确认的农村宅基地使用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县及以上土地管理部门申请领取土地证书。土地证是确认农村宅基地权属的切实保障,也是办理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抵押、租赁等手续的重要凭证。
最后,农村宅基地确权和发证工作是连续推进的过程。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经完成了95.5%的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发证率达到89.8%。未作土地确权、领证的农村宅基地使用者应当履行规定的相关手续,以最终获得土地所有权,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农村宅基地的确认、确权和发证程序严格规范,是保障农村宅基地使用者权益的重要措施。农村宅基地使用者应当按照规定认真履行条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确认、确权和发证工作。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农村宅基地政策落地落实,为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