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面积是指农村居民使用的住房和生产经营所需的土地。在中国的传统农村社会中,宅基地是由村委会或村民自治组织按照家庭人口或家庭经济条件分配的住房用地,宅基地通常是子孙传承的,不能买卖或出租。
然而,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宅基地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宅基地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农民住房和生产经营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农民通过违规、非法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房屋、养殖场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从2018年开始实施宅基地政策改革,将农村宅基地面积核定为70平方米(含附属设施),但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具体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此外,还规定了农村宅基地不能转让、出租或抵押,但可以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资产。
总的来说,减少农村宅基地面积是有必要的,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住房供给,同时保护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需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在确保宅基地基本功能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宅基地政策改革,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