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属于贪污犯罪,确实会被判罪。在我国法律中,挪用公款是被明确规定的犯罪行为之一。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如果在处理公务时将公款挪用于私人用途,就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而且,挪用的公款数额越大,判刑的程度也越严重。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数额在5万元以下的,最高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公款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到10万元的,最高可能被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则最高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除了刑事责任,挪用公款还可能承担民事和行政责任。例如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挪用公款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或损害公共利益,可能会被追究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挪用公款违反了部门规章制度,违反了职责范围,就可能收到纪律处分,甚至被开除公职。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会被判罪。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法律法规,保证公款用途的合法性和正常性,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