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在我国法律中被认定为贪污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将本应用于公务支出的公款,占为己有或者挪向他用的行为。因此,挪用公款一旦被发现,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小额挪用公款的判定,往往需要看具体情况,包括挪用的金额、挪用的时间、挪用方式等。一般来说,小额挪用公款指的是挪用公款金额较小的情况,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规定进行判断。比如,有的地区规定,挪用公款金额在500元以下被认定为小额挪用公款,而有些地区规定则为1000元以下。
小额挪用公款是否会被查出,这需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在相关部门的内部审查过程中,挪用金额较小,被发现的概率比较大。而如果被发现时已经涉及到法律程序,通过司法调查和审判,也有可能会对小额挪用公款进行查处。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无论是大额还是小额,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公务人员需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将存款用于公务支出,切不可将公款挪作他用,这有助于保护公款的安全和规范政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