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使用公共财政资金或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资产中的一部分或全部,违反有关规定,以个人或者其他非法目的占为己有或者损失的行为。挪用公款是一种行政或者刑事犯罪,对于挪用公款者,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惩处。那么,挪用公款数额多少属于较大呢?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金额的界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超过一定数额的挪用公款,就会构成犯罪行为。
首先,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刑事责任该如何认定?国家《刑法》所规定的挪用公款罪,包括取得财务权限的职务犯罪,其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是100万元以上,属于较为严格的界定。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没有达到100万元,那么可能只是行政违法行为的范畴,对于违法行为者可以从轻处罚或者给予行政处罚。
其次,挪用公款数额属于比较大的行政责任认定标准是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违法行为,社会危害程度较大,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根据情况决定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三)数额较大,情节严重。”通常,挪用公款数额超过10万元,就可以被认定属于较大的数额,需要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
最后,从公众的角度出发,挪用公款属于较大数额的标准是什么?公款是公共财产,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因此任何挪用公款,都不能无动于衷。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挪用公款少则数万元、多则数百万元都是不能容忍的行为,应该严惩。对于挪用公款者,应严格根据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保护良好的财务秩序,维护公正、公平和法治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