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承包或者自留的住房用地,是农民的基本住所,也是农民的产权。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也逐渐规范。那么,目前农村宅基地有哪些要求呢?
首先,宅基地必须用于农村居民的基本住所,按规定只能建设一座住房和支持设施,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同时,宅基地面积应根据家庭户口数、实际居住人数和生产经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由县级以上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划定;宅基地面积一般应不低于300平方米,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其次,宅基地产权、使用、转让等必须依法保障。国家法规明确规定,宅基地产权属于居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属于承包农民。农民家庭有承包负担的,应当由承包农民及其家庭成员自行使用。如果承包农民自身不需要或者无法使用宅基地的,可以办理转让或者租赁,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除此之外,针对农村宅基地还有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加强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耕地和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宅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农民公共利益等。总的来说,针对农村宅基地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我们应该及时了解最新政策,保护好自己的宅基地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