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上划定出来的供农民居住及生产生活所需建设房屋的土地,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宅基地权属归农村集体所有,但配合国家政策,对宅基地有了更明确的使用范围和权利保障,其中包括了能否购买或者出售地上房屋的问题。
目前,对于农村宅基地上房屋的买卖,法律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议。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村民在宅基地上所建房屋的所有权的划归,应以有关法规为准。”
针对农村宅基地上能否买卖房屋,最高法院也进行了阐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村宅基地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宅基地的权属归农村集体所有,不得买卖,但宅基地上所建房屋的所有权依法可以转让。”也就是说,虽然宅基地本身不允许买卖,但是宅基地上的房屋可以作为商品房进行买卖。
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进行交易。根据《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宅基地上建设的房屋转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宅基地上建房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验收;
二是房屋所有权权利人为宅基地承包经营权人或者经法定程序依法取得宅基地上建房权利;
三是宅基地上建房的存量房全部登记在册;
四是购买的人员符合相关规定并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
此外,任何转让必须经过宅基地所属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批准,严格落实转让和登记备案手续。
总之,农村宅基地上房子能买卖,但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和手续,尤其是所有权合法、经批准的前提下,方可按照商品房进行买卖,而不能随意转让。在购买前,建议进行相关调查和咨询,确保买房过程符合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