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挪用公款是犯罪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挪用公款多少会有判刑的问题,涉及到刑法中的具体规定和司法实践的执行。
首先,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挪用公款一定会受到刑事处罚。挪用公款是指公务员或者其他负有管理、保管职责的人员,将本职工作中掌握的国家、集体或者公有财物挪为私用的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情节较轻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重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其次,根据司法实践的执行情况,挪用公款的具体刑种和刑期,会根据挪用的金额大小和具体情节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搜证困难,涉案人员涉嫌其他相关罪名等情况下,判处的刑期和处罚也会相应增加。例如,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袁宝祥、刘伟东两人挪用公款案进行起诉,其中袁宝祥、刘伟东二人挪用的公款达到了1.56亿元,最终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综上,挪用公款是违法行为,涉及到犯罪行为的同时也会涉及到很多法律规定。根据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执行情况,挪用公款多少会有判刑的具体层次会有所不同。面对挪用公款,我们需要始终保持警醒,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对财产的保护意识,共同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