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是公职人员违反职务的行为。在我国,如果涉及挪用公款的行为一旦发现,一定会立案调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刑法》相关规定,挪用公款是犯罪行为之一,被认定为犯罪的挪用公款行为,必须立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在处置挪用公款行为时,是否立案并取得证据是重要的基础。
如果该挪用公款的数额达到了立案标准,则自然会被证明是违法行为。通常来说,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小,暂未构成犯罪,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依法处理。如果挪用公款达到了刑事立案标准,或者具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必须按照刑法规定进行判定和处理。
2019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政府采购应急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中涉及违规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进行查处。本着对公共资源保护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故挪用公款是可以立案处理的。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项严重的违法行为,无论金额大小,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社会治理中,加码打击挪用公款等行为,有助于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资源的安全,促进政府的廉洁、公正和透明,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