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十分危害社会稳定和规范金融秩序的犯罪行为。由于公款具有公益性和特殊性,被挪用后会严重影响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利益的实现,因此,对于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法律上判定的规定也较为严格。
如果个人挪用公款后采取弥补措施以尽可能地还原受害方的损失,那么是否还会受到定罪的判决呢?这要看行为人挪用公款的情节和行为具体情况。
首先,挪用公款属于犯罪行为,只要构成犯罪,法律上就有可能定罪。其次,弥补受害方的损失固然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并不能免除违法行为本身的刑事责任。最后,判定是否定罪还要考虑挪用公款的情节和行为具体情况。如果其挪用公款的情节和行为属于“情节轻微”或者在“赃款小额”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不予追究,那么就不会被定罪。
总体来说,挪用公款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行为,不论采取何种弥补措施都不能替代挪用行为的刑事责任,只有坚持守法用权、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文明有序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