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已经进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工作进展仍然缓慢。宅基地确权,即农村宅基地的合法权益确认、登记、颁证和保护。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问题,我国农村中存在大量的无证宅基地,也就意味着它的土地性质不清、使用权不明的问题。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增加了农民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宅基地确权的进程。从2013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村宅基地政策的若干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权改革试点方案》等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宅基地管理和保障。同时,各地区积极推进宅基地确权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推进。
目前,全国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农村宅基地确权率达到99.5%,完成宅基地登记核发证书6665万余宗,基本实现了农村宅基地的合法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总的来说,农村宅基地确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已经下大力气在推进宅基地确权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真正解决宅基地问题,还需要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加强监管,同时农民也需要具备合法权益认知和合规管理宅基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宅基地的正常使用、合规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