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查挪用公款一般是通过财务审核和核对财务流水、票据等资料,逐项进行检查和比对,来确认公款是否被挪用。具体的检查步骤如下:
1.收集资料。审计人员需要搜集与该机构相关的所有财务资料,包括账目明细、开支单据、报销单、存折、银行对账单等。
2.检查账务记录。审计人员需要依据账目明细和票据等资料,逐项确认机构的开支是否符合规定的业务范围和金额,是否存在超支或假报等情况。
3.确认银行账户。审计人员需要对银行账户进行确认,检查账户开设情况、资金收支情况、资金运转情况等,以避免存在通过银行账户挪用公款的情况。
4.检查报销记录。审计人员需要查验每一张报销单,逐项核对报销单的真实性、凭证完整性和金额是否符合规定。
5.关注个人账户。审计人员需要关注机构内的个人账户,包括工资账户和奖金账户等,以避免存在通过个人账户进行挪用公款的情况。
6.查看审核流程。审计人员需要了解机构内的审核流程,确认审核流程是否齐全、审核人员是否合法等,以避免审核流程中存在安全漏洞。
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还需要注意一些特别的情况,如超标准支出、通货膨胀等,这些因素可能使得机构的开支超过预计的支出水平,从而引起挪用公款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对于这些特别情况,审计人员也需要特别关注并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