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上,依法为农村居民建造住房的土地(住宅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分为两类:自备用和出租用。自备用宅基地的所有权和自己劳动成果的盈余归农村居民所有,出租用宅基地则归集体所有,并由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
在农村宅基地上盖房子并可以注册产权是使用宅基地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为农村户籍居民提供了一种住房资源,也满足了农民对住房的基本需求。在法律上,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农村居民在获得政府批准后,可以在宅基地上建房,但是,宅基地使用权不等于所有权,农民不能将宅基地买卖或出租,也不能用宅基地质押或抵押。
目前,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推动和规范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和管理。
首先,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上的宅基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有,使用权由农村居民享有,使用权期限可以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相应的延长,但不能超过70年。
其次,农村居民申请宅基地,必须符合一定的申请条件,如有土地承包合同、在申请宅基地的村委会或居委会所在的行政区域内无住房等等。
再次,对于农民自建房屋及改扩建房屋,国家出台的《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办法》规定,要经过村民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审核并颁发批文,方可施工。而在施工过程中,还需按照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卫生、基本生活用电等要求,建造规范的住房。
最后,国家给予了农民在宅基地使用权益上的一定保障,如确权已使用宅基地的农村居民拥有使用地的优先权、宅基地的保护、公平、合理的补偿等等。
在农村宅基地上建房、牌是可以的,但必须遵循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不能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农民必须遵守相关规定,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建造符合规范的住房,并依法保护和使用宅基地。